中省市媒体看新区丨漳河肖岗村,梦指荆门“小岗村”

发布日期:2022-07-13 14:34信息来源:荆门日报

荆门日报7月11日刊发

俗话说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”,而地处漳河库区腹地的肖岗村摆脱传统观念,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通过发展高效特色农业,提高农产品附加值,让全村人实现了致富的梦想,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绿水青山。

6月8日,仲夏的漳河库区水碧山青、风景如画,行走在田间乡野,一片片柑橘树迎风舞动。

位于漳河新区漳河镇肖岗村的种植大棚内,一排排翠绿的瓜苗映入眼帘,株株长势喜人。望着这些香瓜苗,肖岗村村支书陈新说:“这批实验种植的香瓜苗,由于提前在土里杀了虫,又用覆膜阻断了土壤,喜欢寄生在花苞里的果蝇就没有了办法,这一季的白玉香瓜肯定能卖出好价钱来。”他告诉记者,今年村里与佳乡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,试种大棚瓜果,凭借有机肥和库区气候小环境的有利条件,前期试种的西瓜已经在荆门市场赢得了不错的口碑!

说起高效农业,陈新打开了话匣子,很难想象,几年前的他还是在上海拥有一支50人规模、年产值过千万元的房屋加固施工队老板。陈新告诉记者,肖岗村地处漳河库区北端,三面环水,一面环山,全村134户、423口人,只有耕地面积近1000亩,林地面积5800亩。受交通制约,村民出行难、卖果难,仅靠土里刨食,生活也是仅仅维持温饱。“在漳河镇读中学的时候,看到周边村的人都住两层的小楼房,而我们村都住土坯房,心里就不是个滋味。”后来,漳河镇委、镇政府号召能人回乡,陈新抱着为家乡做贡献的想法,离开上海回到家乡。

“以前说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这都是不对的。我们不能这辈人吃饱了饭,损坏了环境,让子孙后代没饭吃!”陈新说,肖岗村有9平方公里环库二级水源保护区,保护区内严禁规模种植养殖,原有的经济林也要改成天然林。因此,要想实现全村富裕,只能通过高效、高附加值的农业来实现。“别人一个果子可以卖几块钱,而我们村种的柑橘一斤才几毛钱,只有特色农业才能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。”

近年来,肖岗村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,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发展高附加值的果蔬产业,加快推动农村产业融合,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,建设生态优美、村民和谐、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。村集体先后收回了5处橘场,整合全村土地资源,选育最适合的柑橘产业,在品质差异化发展中适度保持平衡,现在已发展金秋砂糖橘、西田蜜柚、红心柚等品种,面积达5800亩。通过引入大型农业公司,对原有柑橘树进行嫁接改良,变成1500亩果冻橙园。改变了以往粗放型管理、果多价低的窘境。

为了带动村民共同致富,肖岗村还向全村51户脱贫户赠送优质果苗、有机肥和进行技术指导。与此同时,该村还成立了“肖店柑橘销售合作社”,吸收32户脱贫户入社,帮助村民根据市场需求,有目的地改良柑橘品种,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,把柑橘产业做大,把品质做优。依托山地丘陵地形及土壤疏松、空气湿润、日照充足等条件种植出来的柑橘味甜多汁、品质较好,亩产均在万斤以上,村民的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。

产业兴旺,才能富民强村。今年初,为了让村级产业提档升级,村“两委”还邀请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创业,成立了佳乡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肖岗村电商服务中心,发展大棚果蔬种植。“刚刚尝试种植的西瓜,虽然亩产值与优质柑橘一样,但是西瓜只需3个月种植期,而且种了西瓜马上就可以种香瓜,还可以让大棚休养6个月,相当于1亩地变成了2亩地,节约的人工和肥料也是纯收入。”陈新表示,下一步,将根据肖岗村实际,引导村民种植高效果蔬,发展采摘、团建等活动,让村民们切实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,让梦想插上翅膀,让日子更加红火。


打印 关闭